10月19日,《光明日報》整版以《七秩風華正青春 守正創新向未來 浙江工業大學建校七十周年》為主題,詳細介紹了我校七十年的歷史脈絡,從“育時代英才、做有用科研、建高端智庫” 三個方面報道我校建校七十周年華誕,勇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重任。
報道鏈接:
光明日報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05580ad612414b67abd335383bdf8ee0
新華社客戶端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730548?d=134b36c&channel=weixin
報道全文如下:
七秩風華正青春 守正創新向未來
浙江工業大學建校七十周年
作者:陳曼姣 路凱歌 應豐蔚
淛水之濱,錢潮奔涌。積蘊七秩,襟懷八方。2023年,浙江工業大學迎來建校七十周年華誕。
七十載薪火相傳,弦歌不輟。七十年來,她傳承了浙江工業教育務實圖強的基因,與新中國的工業化浪潮同起同強;她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投身中華民族復興之偉業。
七十載櫛風沐雨,春華秋實。七十年來,她始終扎根浙江沃土,以服務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己任,鑄就了“以浙江精神辦學,與區域發展互動”的辦學特色。
七十載風華正茂,砥礪前行。這座始建于1953年的學府,從創辦初期的篳路藍縷、“五年三遷”,到“升格更名”和實現多校區辦學,從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到入選國家首批“2011計劃”,她始終懷揣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報國初心,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堅定不移地走以“質量立校、特色強校”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置于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的大場景中,以實學實干促實戰,奏響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奮進樂章!
薪傳百年 鑄七秩風華
在浙江工業大學校史館的入口處,印有《浙江工業大學賦》。文中寫道,“曩日先賢處積貧積弱之世,發強國強族之言,乃曰:‘實業不昌,何以御外侮;庠序不振,無由濟黎元’”。
回溯時間的長河,翻開歷史的畫卷,浙江工業大學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10年創立的浙江中等工業學堂。在有識之士“教育救國”和“實業救國”的強烈呼聲下,浙江最早的一所官立工業學堂創辦。徐光憲、汪猷、干福熹、邢球痕、都錦生、查濟民、夏衍等一大批科學、實業、文藝領域的杰出英才均起步于此。
探本溯源,薪傳后學。以浙江省早年工業教育的學脈為淵源和基礎的浙江工業大學,傳承了浙江省工業教育的文脈,連接著這所高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杭州化學工業學校應運而生。1958年,升格為浙江化工專科學校;1960年,與衢州化工專科學校合并成立浙江化工學院。198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以浙江化工學院為基礎建設浙江工學院,剛經歷“五年三遷”的學校再次從衢州遷回杭州,結束了這段飽經風霜、調整發展的歲月。1993年,學校正式更名為浙江工業大學。經過一代代工大人的篳路藍縷,浙江工業大學幾經搬遷、幾度易名,從小到大、從大到強,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形成了“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爭創一流”的精神傳統。
薪傳百年,濟母校之美夢,端賴吾輩;弘浙人之精神,更待后生!
2023年1月18日,一場圍繞雙碳化工、數智化工的學術盛宴在浙江工業大學莫干山校區舉行,至此“壽恒講堂”迎來第300講。“壽恒講堂”,以學術為本,緊跟科技前沿,鼓勵師生將專業與國家需求、社會發展相結合,拓寬思維邊界,探索未知征途。這個講堂,以中國化工教育的先驅——李壽恒先生命名,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出任浙江化工學院副院長、院長,對學校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如今,老先生的塑像佇立在浙江工業大學朝暉校區,他的愛國精神和教育思想如同一座燈塔,指引學校師生找尋真理并續寫真知。每逢清明、校慶,塑像前總有許多師生自發獻花、表達追思。
在“三創精神”感召下,不同時代的工大人始終秉承著百年工業教育的使命,聚焦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書寫了和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的“浙工大答卷”。
步入新時代,浙江工業大學堅持以一流學科建設為主線,以“立足浙江、服務區域,走向全國、對接國際”為辦學宗旨,秉承“厚德健行”的校訓,加快集聚學科和人才智力優勢,著力培養各類優秀人才,致力于工程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扎實推進科研成果和思想智慧的轉移轉化,用實際行動走出了一條高水平大學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臨近校慶,在浙江工業大學體育館的舞臺上,慶祝建校70周年的校史劇《朝夕》正在進行彩排。“終有一天,祖國和人民會因為我們的堅持而自豪!”師生們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彩排,但每一次念到這句臺詞,總會眼眶濕潤。在場師生仿佛走進1953年以來歷代工大人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歲月,被一代代工大人的奮斗史激勵著、振奮著、鼓舞著。
往昔的工大人,艱苦奮斗,充滿榮光;而今的工大人,年輕奔涌,勇立潮頭。
立德樹人 育時代英才
海聲科技,作為國內率先實現釤鐵氮塑磁材料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公司,解決了行業的“卡脖子”難題。其創始人之一陳海波,正是在浙江工業大學求學期間,和團隊一起參加科技創新競賽,孵化出了這個項目。
創新成果聚變成為創業項目,服務社會,陳海波的經歷正是浙江工業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縮影。浙江工業大學堅持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先后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從精準耐藥性檢測到輔助腦神經外科手術,從高精度冷原子絕對重力儀研發到高端特種裝備智能控制……從這些學生科技競賽項目的選題中不難看出,他們心懷國之大者,致力于用技術解決難題、以科學推動進步。
在浙江工業大學,專業設置緊密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涉及醫藥健康、綠色化工、高端裝備、數字經濟等領域。學校目前擁有1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學科進入全球ESI前1%,其中,化學、工程學2個學科進入全球ESI前1‰,21個專業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評估),46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培養方案設計突出思政教育和通識教育,大力培養“富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行業精英和領軍人才”。
教育,民族之命脈;先生,教育之魂魄。育人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浙江工業大學堅持黨管人才,引育并重,加速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優化人才生態,把人才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目前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國家級人才62人。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好老師?浙江工業大學名譽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在新教師入職培訓會上深情回顧自己的求學經歷:“如果說自己有一點成就,那么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求學和學術研究生涯都遇到了好老師。”他深知老一輩對年輕人成長的作用。在浙江工業大學的二十多年里,他的一言一行,都展示了對學生的熱愛、對青年教師成長的呵護。浙江工業大學啟動“青年教師導師制”,聘任沈寅初院士為青年教師總導師,幫助青年教師“過三關”(教學關、科研關、實踐關)。正是因為有沈寅初院士這樣的前輩提攜,浙江工業大學才能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科學家。
建設一流大學,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關鍵。建校以來,浙江工業大學為國家和浙江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30余萬名優秀校友,人才培養與地方發展緊密契合,80%以上畢業生留在浙江工作。畢業生“下得去、干得好、上得來”,廣受社會好評。
據不完全統計,浙江工業大學校友創辦或擔任核心領導職務的企業有360余家,其中上市企業70余家,專精特新、隱形冠軍、火炬計劃項目等企業145家。特別是浙江17家上市藥企的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等主要負責人為浙工大校友,占上市藥企的1/3以上。“工大系”人才品牌嶄露頭角。
“我們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建設成為各類優秀人才的培養基地為己任,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面向未來,浙江工業大學必須始終以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為宗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發揮高校‘人才泵’作用,培養和輸送更多符合社會需求、引領未來發展、適應國際競爭的拔尖創新人才。”浙江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蔡袁強說。
立地頂天 做有用科研
李壽恒先生在浙江化工學院任職期間,主張從浙江實際出發,為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服務。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找選題”,有組織做有用的科研,一直深深烙印在這所學校的辦學基因里。堅持“立地頂天”,服務創新發展,浙江工業大學鼓勵教師從現實需求中提煉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及其背后的科學問題,通過學科交叉和協同創新,提高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和顯示度。
為了解決制藥產業的重大需求,推動我國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轉型,學校協同業內多家優勢單位,牽頭成立了“長三角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中心設有綠色化學制藥、生物技術制藥、藥物制劑等研究方向和藥效學、藥品質量控制、藥物安全性評價、環境友好等支撐平臺。首席科學家由多位院士擔任,于2013年5月被認定為國家首批14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把論文寫在產業創新主戰場上。浙江工業大學先后與浙江省內外60多個市、縣(區)全面合作或達成科技合作關系,建立了25個地方實體研究院、46個技術轉移中心,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校企聯合研發中心近300個,累計服務企事業單位6600余家。
浙工大有個“教授博士團”,每年寒暑假,學校都會組織大規模的科研工作者分赴各地,發現和了解企業技術難題,尋找創新之源。為了切實保障科研人員的主導地位,激發創新成果落地,浙工大一直在探索為科研人員賦權減負,讓科技人才創造的知識有更合理的價值回報。學校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科技部全國首批“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
2022年,浙工大位居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第7位,中國專利金獎、優秀獎總數位列全國高校第6位。浙江工業大學積極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把學校事業發展推上一個又一個新階段、新臺階。
生物制藥,守護生命健康。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鄭裕國院士團隊歷時十余年技術攻關,成功實現了降糖藥阿卡波糖的國產化,建立了阿卡波糖的“中國標準”。團隊創新冬蟲夏草菌粉生產技術大幅提高了產品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產品在全國數百家醫院得到廣泛應用。
綠色逐夢,工業催化強國。入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工業催化教師團隊,扎根祖國大地,鉆研綠色催化技術,為徹底解決化工行業生態和過程安全性差等問題,團隊李小年教授等經歷十余年研發,創制了合成取代芳胺系列產品的催化劑及全球首套無溶劑生產新工藝,讓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應用場”。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浙江工業大學相關團隊近3年來聚焦雙碳目標、新能源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在《Science》(《科學》)、《Nature》(《自然》)、《Cell》(《細胞》)國際三大頂刊上累計發表文章4篇,在基礎研究領域屢獲突破;面向經濟主戰場,立足海水淡化、磁電新材料、超重力精餾、高能速制造與增材制造、腦認知與腦成像、超精密加工、未來社區等,服務區域經濟建設;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高端裝備、關鍵基礎件、量子精密測量、軟土地基處理、先進催化技術、生物分離與微化工方面彰顯時代擔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生物催化與微生物發酵、綠色化學制藥技術等領域開發新技術,始終把增強人民群眾健康福祉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學校先后有近800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科研成果獎,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4項,獲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工業大學校長高翔表示:“浙工大以建設工程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基地為己任,著力彰顯服務發展、賦能發展的擔當,推進重大科技任務攻關,有力支撐重大行業、產業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源’,我們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始終把學問做在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第一線,走出一條特色發展的創新之路。”
立言咨政 建高端智庫
“國家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我們需要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進行深入研究。學校教師和學生及時了解全省工作戰略重點和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問題,根據重大問題來組織研究和撰寫學術論文。我們要在服務國家戰略中體現個人價值!”國家級教學名師、全球浙商發展研究院院長程惠芳說。
由程惠芳教授領銜的全球浙商發展研究院下屬的民營企業開放創新研究中心,致力于在浙商案例研究、浙商數據庫建設、自貿區建設、全球經貿規則等領域開展重大決策咨詢研究。2018年,程惠芳教授被聘任為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5位首席專家之一。
2019年3月,由虞曉芬教授牽頭的住建部部校共建研究平臺——中國住房和房地產研究院在浙江工業大學成立。研究院秉持“合作創造價值、理論服務社會”的理念,旨在為國家住房保障和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保障、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
“如果一名專家不去實踐中尋找問題,不去解決實際問題,解決不了現實問題,那只能算是‘磚家’。”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院長池仁勇教授說,“我不想成為‘磚家’,我想給中小企業解決現實難題。”
浙江中小企業依靠專業市場不斷發展。20世紀90年代,全省有4600家專業市場,到90年代末個別專業市場個體戶開始電子交易,而按照當時工商行政登記管理辦法規定,商品交易市場必須是線下實體市場。2002年,浙江省敏銳洞察到商品在線交易發展必然趨勢和專業市場轉型需要,由省科技廳設立“專業市場應對信息化浪潮的戰略與對策”調研課題,指導并委托池仁勇教授團隊開展實地調查,課題調研成果為浙江省率先登記成立商品在線電子商務交易市場(淘寶網)、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產業提供了科學判斷和政策咨詢。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應運而生,由浙江省中小企業局與浙江工業大學共同發起組建,堅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深入研究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理論與實踐,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為政府相關決策提供參考建議,為企業成長提供管理培訓與咨詢服務。
今天的浙江工業大學,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緊密圍繞浙江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的合作機制;認真貫徹“四個服務”的根本要求,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兼容并蓄、交叉融合優勢,主動對接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鄉村振興戰略、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發展、新型城鎮化、社會輿情研判等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咨政建言。近5年來,學校重點聚焦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社會治理、數字經濟、住房與城市發展、未來社區等改革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貢獻浙工大智慧。
憶七秩榮光,逐一流夢想。浙江工業大學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強化守好“紅色根脈”的政治擔當,勇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重任,持續建強“兩個基地”、賦能“兩個先行”,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嶄新篇章,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賡續新榮光、創造新輝煌。

校歷
郵箱
EN

浙公網安備 33010302002621號